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研究生教学

名师传经启选题 学术赋能助发展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2日      作者:罗琴琴      编辑:唐敏      审核:李虎      点击:[]

9 月 11 日 14:30,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思学楼 B107 内座无虚席。外国语学院特邀北京大学博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我校杰出校友刘宏刚教授,作题为 “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中的选题挖掘:方法与对策” 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吕旭英教授主持,全院教师及研究生代表齐聚现场,共同参与这场聚焦学术选题突破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分享。

讲座开篇,刘宏刚教授便从教师角色定位切入,直指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核心差异 —— 大学教师不能止步于 “教学经验总结”,更需投身基于科学研究范式的学术探究。他进一步强调,从研究问题设计、数据采集,到分析论证、结论输出,每一步都要遵循学术规范,唯有这样才能实现 “教学反哺科研、科研赋能教学” 的教研相长。这一精准论述,既为青年教师明晰了专业发展方向,也让研究生准确把握了学术研究的核心标准。

谈及学术道路的成长感悟,刘宏刚教授以自身经历为例,传递出 “长期主义” 的学术态度。“学术道路上,努力从不会被辜负,回报或许不会即时显现,但终将在未来某个时刻如期而至;反之,曾经的懈怠与敷衍,也会在关键节点成为前进的阻碍。” 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既给予在场师生坚持学术探索的信心,也提醒大家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每一段研究历程。

围绕 “研究选题从哪里来” 这一问题,刘宏刚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系统拆解出三大核心来源。其一是源于教学实践中的痛点问题。他以自己讲授的 “外语研究方法” 课程改革为例展开详细说明:该课程开设于本科第七、八学期,既受课时有限却需对接多样化毕业论文选题的制约,还存在开设滞后、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学生常陷入 “课堂听得懂、实践不会用” 的困境。为此,他牵头组建跨学科青年教学团队,创新构建 “两线 - 三微 - 四模块” 教学模式,以 “做中学” 推动学生深度参与 —— 这一改革不仅成功破解了课程教学难题,更从中提炼出极具价值的研究选题,相关成果还助力论文发表,清晰印证了 “教学痛点可直接成为科研切入点”;其二,来自文献阅读的深度挖掘。在深耕外语教师心理研究领域时,他通过系统梳理文献,敏锐捕捉到该领域从 1940 年代聚焦 “学习者个体差异”,到 1990 年代转向 “教师认同与认知” 的研究趋势,进而围绕 “教师心理韧性”“情绪劳动策略” 等细分方向展开探索,凸显文献阅读对发现研究缺口、明确选题方向的关键作用;其三,依托论文选题的延伸与拓展。本科课程论文、硕士专项研究、博士深度探索均可成为后续研究的起点,同时导师指导的选题方向、不同学习阶段积累的研究兴趣,也能为新选题提供思路,形成 “学习 - 研究 - 再深化” 的良性衔接。

此外,刘宏刚教授还分享了选题的关键原则。他强调,研究者需找到可 “托付一生” 的研究领域,持之以恒、精准发力,避免盲目追逐学术热点。他以自身长期聚焦 “外语教育”“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社会阶层与外语学习” 三大领域的研究经历为例,说明长期深耕对学术积累与突破的重要性。同时,他提醒在场师生,选题无需追求 “猎奇”,但要突出 “新意”—— 可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维度创新,更重要的是立足实践、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且需平衡 “研究兴趣” 与 “实施可行性”,客观评估自身对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数据获取能力及分析能力,从基础研究逐步推进,稳步提升学术水平。讲座后半程,刘宏刚教授还系统梳理了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核心研究主题,涵盖教师心理、专业成长环境、知识体系、科研能力等多个维度,为师生拓展研究视野提供参考。

此次讲座作为 “春山计划?学术大讲堂” 系列讲座之一,不仅为师生带来了学术选题的系统方法论指导,更传递了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与 “长期深耕” 的研究理念。正如刘教授所言,优质的研究选题源于实践、成于坚持,唯有扎根教学一线、坚守学术初心,才能在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域持续探索、实现突破。讲座的成功举办,也为外语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师生学术研究与专业成长搭建了高质量平台。

下一条:用我的双手托举你成长 ——英语专业顺利举行2025年研究生复试模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