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虫00产产;正文

吴瑕:在科教共生中追寻教育本真
来源:教务处   作者:吴瑕  编辑:向发全  审核:廖柯熹 终审:杜鹏    日期:2025-09-26  访问:

编者按: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开设“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栏目,展现我校一线教职工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育人初心的生动故事,激励全校教职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石大人的使命担当。

吴瑕(左一)指导学生

我出生于教师家庭,自幼对课堂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童年时,曾以石膏为笔、树枝为教具,像模像样地给玩伴上课。那天真而专注的场景,至今仍是我对教书最生动的记忆。曾经的我以为,只要把知识讲得清楚、准确,便是教学的全部。

直到正式入职的前夕,父亲对我讲起一位老师的故事:那位老师屡次在评教中受挫,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夏天特意买了许多西瓜去学生寝室交流,却依然未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做一个好老师,远不是做表面功夫这么简单。”父亲这句话,仿佛一粒种子落进我心里,我意识到:传道授业或有方法可循,但润心育人,却是一场需要以毕生心血去体悟、去实践的深远修行。

这份领悟,在我求学和从教的历程中逐渐清晰。我的导师李长俊教授是业内有口皆碑的严师,他的“雷霆之怒”曾让我们战战兢兢,但其下蕴藏的,却是对学术极致的追求和对学生深切的负责。他为攻克难题而熬夜撰写的手稿、因牵挂重大工程投产而在凌晨打来的电话,无声地诠释了何为学术担当与家国情怀。他返还给我批注得密密麻麻的论文,修改的不仅是学术的疏漏,更是一种刻入骨髓的治学态度:严谨、求精、无愧于心。从他身上,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严”源于对学术的敬畏、对学生的期待,其核心是“为之计深远”的真心。这或许就是学生最终对他又“怕”又敬又爱的原因——严苛的背后,是毫无保留的扶持与引领。

如今,我也承担起专业内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之一《管道与储罐强度设计》。我尝试着延续这种“压力与引领并存”的风格:不以难倒学生为目的,而是千方百计地设计教学,让他们“听懂、看懂、做懂”。 我坚信,教学绝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思维建构与能力锤炼的过程。其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感知他们的困惑,欣赏他们的多样性。同时,从初登讲台时的急躁,到如今的温和从容,我对“因材施教”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因“资质”而异其教法,更在于洞察每一个个体的特质,并予以智慧的赋能——为愿飞者制伞,为善跑者造鞋,呵护其天赋,支撑其梦想。这需要教师放下“我教你学”的权威姿态,走入学生的世界,实现教学相长的共生。

而这背后,离不开科研的反哺与支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头。正因如此,科研所带来的前沿视野、批判思维与破解真实问题的能力,才更成为教师站稳讲台、赢得尊重的根本。我曾在课堂上引入“双碳”领域的最新进展,学生们听得专注、问得踊跃——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不只是纸上的公式,更是未来可能投身的事业。而科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立德”。在诚实面对数据、坦然接受失败、恪守学术规范的过程中,我们所修炼的严谨、坚韧与求真,早已无声浸润到育人的每一个细节。教书、科研、育人,本质上是一场教师永不停止的自我修行;我们在传递知识、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塑自己、走向升华。

“莫怕前路无人伴,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既是我对学生的祝愿,也是对自己的砥砺。我始终相信,教育的真谛在于以科研为舟、教学为桨、育人为罗盘,陪伴一代代人驶向广阔的未来。

这条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吴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油气储运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吴瑕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