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开设“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栏目,展现我校一线教职工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育人初心的生动故事,激励全校教职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石大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参与学生课外讨论
讲授婚姻家庭继承法学这门课的时候,我常想起民事审判庭里那些对于爱与责任的判决。八年的法官生涯,我审理过300多起家事案件,每一份判决书都力求严谨公正。而七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法律教育不是简单复制裁判思维,而是一场启迪心灵的教育修行。
初次上讲台,我选取了一个曾经审理过的典型离婚案例。案件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法律关系清晰。在课堂上,我沿用法官思维,条分缕析地讲解《民法典》第1087条的应用,着重阐释了“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原则的司法适用。讲解完毕,我期待看到学生领悟法律精妙时的表情。然而课后,一位女生来到讲台前,怯生生地问:“老师,案例中提到女方为照顾家庭放弃职业发展,在财产分割时仅多分了15%,这个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法官是否考虑过她职业生涯中断的永久性损失呢?”我顿时语塞——在审判时,我确实严格适用了法律,但却未曾深入思考这15%背后的人生。
学生质疑多分的15%能否覆盖她职业生涯中断的永久性损失。若从人的一生来看肯定是不够的,但这种不够并不是法律错误,法律已经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后才定下的这个比例。所以学生的质疑已经超越法律,但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质疑,不仅是她朴素的观念,更是她爱与责任的表现。作为教师,对于这种善良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我该怎么回答她呢?
那天晚上,我重新翻阅电脑中还存有的对于此案的资料,第一次注意到那些曾经被我视为“与裁判无关”的细节:妻子放弃国外进修机会时生平唯一一次痛哭,为照顾男方患病老人而留下的职业空窗期,还有她在调解时说“我不是要多少钱,只是想要一份认可”。这些情感因素,在法律文书中最终都被浓缩为“酌情多分15%财产”这样冰冷的表述。
第二次课堂上,我坦诚地分享了这番反思:“作为法官,我需要依法裁判;但作为教师,我希望你们能看到法律条文背后的人生。婚姻家事案件从来不是简单的财产分割,每个在法庭上对质的家庭,都有难以言说的隐痛。”我还告诉同学们,作为法官,并非下完判决书了事,我们常常见到法官走出法庭,走进千家万户,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
这次经历让我开始重构教学方法,不再简单给出法律答案,而是创设出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如:一位老人临终前立下多份互相矛盾的遗嘱。学生们分别扮演子女、遗嘱执行人和律师,在角色体验中理解真实意思表示的复杂性。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但新的困惑也随之产生——热烈的讨论常常偏离预设轨道,各种观点交织碰撞,难以达成共识。最让我难忘的是对于彩礼返还的案例分析。学生们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5条的理解出现严重分歧,有的坚持形式正义,有的主张实质公平,下课铃响时仍未形成统一认识。我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颇有些担心。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周有同学告诉我,课后有十多名同学自发组织讨论,还调研了不同地区的婚俗习惯。他们交来的纸质报告不仅分析了法律适用,还提出了“立法建议”。这份报告让我恍然大悟: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传递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探索的热情。
从此,我的课堂发生了彻底转变。在探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时,我分享了自己曾经裁判的一个案件:妻子为丈夫创业负债,离婚后独自承担巨额债务。我坦言:“当年依法裁判时,我认为实现了公正。但现在想来,如果多考虑一些夫妻共同意志的认定,判决可能会更贴近实质正义。”同学们在这个案例的启发下,自发组织了“法治蒲公英”团队,尝试用多元方式帮助家庭化解矛盾。看到他们不仅理解法律条文,更学会体察人间冷暖,我感受到了比作出完美判决更深层的满足——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法律人温度的传承。
如今,我仍然会在课堂上偶尔流露出法官的思维习惯,仍然会在面对开放式讨论时感到不安。但我已经学会欣赏这种不确定性,因为正是这些多元思考,让学生在理解法律理性的同时,培育了法律人应有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从法庭到教室,我用了十五年时间才真正明白:法律不仅是财产关系的规制,更是对人伦情感的深切关照;法律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守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法槌落定之时,是案件的终结;而法律思想的点燃,永远都在进行之中。我愿继续做这燎原星火的守护者,与学生们一起,在法条与人情之间寻找平衡之道,在规则与情理之间探求正义之光。这不仅是我从法官到教师的转变,更是一场从技术理性到教育温情的修行。
(罗星,法学院教师,2022年获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课堂教学质量奖叁等奖,2024年获“梦蹊-课堂质量奖”二等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特等奖;2025年所指导的“法治蒲公英”入选团中央“法治中国青春行”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