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因持续强降雨,云南省楚雄市境内的某段天然气管道所在的山体发生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管道运行安全。获悉险情后,我校“安全与智能管道团队”教师何腾蛟、研究生廖健成、孙国伦等在廖柯熹教授指导下,携带自主研制的“非接触式管道磁应力检测系统PMSI-Sentinel 3.0”连夜奔赴现场,对滑坡段管道开展磁应力检测。
师生们运用“管-土-磁”耦合远场识别新技术,仅用1小时就快速识别出3处异常焊缝,并准确评估了应力等级与安全状态,为制定滑坡体治理方案及管道应力释放措施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早在今年7月,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的“宁纳线”一段管道发生同样险情,该条管线直接关系到西南油气田500亿油气当量上产任务。在廖柯熹教授指导下,团队教师何腾蛟与文旭、黄皓等研究生连夜讨论检测方案,次日乘坐最早一班动车奔赴现场,仅用2小时便快速识别出2处高风险管段,并准确评估了应力等级与安全状态,为后续滑坡段管道维抢修措施与复产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团队的专业能力获得了现场各方的高度评价。公司发来感谢信说,本次采用的埋地钢质管道交变电磁非接触检测技术,具备非接触测量、操作便捷、不受工况限制等技术优势,能够通过地面磁异常信号的定量解析,对深达10尘的埋地管道损伤进行精准定位与安全评估,实现在非开挖条件下“悬丝诊脉”,完全满足滑坡段管道应急抢险“快与准”的任务需求。

设备调试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