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秋意渐浓,郭晓军老师家中却暖意融融。时隔数月,回忆起刚刚结束的西昌支教生活,这位精神矍铄的退休教师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2024年,作为学校首位参加教育部“银龄计划”的教师,他毅然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学院,在电子商务的讲台上继续燃烧教育热情,用奉献与坚守诠释了师者的崇高境界。

郭晓军老师上课场景
“得知计划,当即报名” 新讲台的召唤
2024年,接到“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招募通知后,刚退休不久的郭老师没有犹豫。“得知有这个计划,我当即就报了名。”郭老师语气平和却坚定,“教育是我热爱的事业,退休后还能有机会到西部去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尽管家人朋友不乏担忧之声,但郭老师支教的决心未曾动摇,他迅速办理相关手续。2024年秋季学期伊始,他告别熟悉的成都,踏上了前往西昌的路途。在他看来,这并非一次“牺牲”,而是一次“赠予”。既是将毕生所学“赠予”给西昌的学子们,也是命运“赠予”自己的一份充实礼物。
“头疼与窄床” 在艰苦中乐观坚守
西昌,以航天城闻名,拥有秀美的邛海和泸山,气候温和,素有“小春城”之美誉。然而,对初来乍到的郭老师而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原本以为那里气候条件很好,但实际上还是遇到了挑战。”郭老师坦言。身体的不适成为他需要克服的首道难关。西昌海拔1500米左右,虽非极高,但对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而言,仍需一个适应过程。“到了当地后,经常会有不明原因的头痛,后来才知道这算是高原反应。”强烈的紫外线和迥异的气候湿度也让他难以适应。
生活条件简陋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难题。他被安排在学生宿舍改造而成的教师单间宿舍内。“床比较窄,不能自己做饭,生活上确实不如家里方便。”郭老师笑着回忆。
面对这些困难,郭老师没有抱怨,而是选择积极适应。他与其他同样来自各地的支援教师、当地青年教师交流互助,共同寻找解决生活难题的办法。“大家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下各自的经验,困难也就显得没那么大了。”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精心备课建言献策 全情投入教学管理
环境的挑战并未影响郭老师的工作热情。相反,他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新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
他承担起一门自己未曾讲授过的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他重新当起了“学生”,大量查阅最新文献资料,精心准备每一份教案、每一个课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备课,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必须对自己提出高要求,才能对学生负责。”郭老师说道。
作为拥有丰富经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郭老师积极融入西昌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他深入观察和调研,结合自身经验,给西昌学院提出了很多对于教育管理、学生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很欣慰的是,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采纳。”郭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西昌学院的长远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年的经历让他对西昌乃至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郭老师说:“这里的教育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差距确实存在,这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消除插差距。”
争做学生的引路人&苍产蝉辫;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郭老师的贡献远不止于课堂。他将关爱倾注于学生个体成长,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他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耐心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从选题立意、框架搭建到研究方法、语言表述,逐一细致点拨,为学生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大门。
与此同时,他也高度重视对当地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通过教学指导、教学示范、科研交流等多种形式,他与西昌学院的年轻教师们分享教学心得、科研经验与管理理念,助力他们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郭老师的指导很快见了成效,他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发表了一篇国际论文,还申报了州级研究项目。“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意义重大。”郭老师说。
他的帮助赢得了师生的赞誉,更为当地的教育教学留下了可持续的宝贵财富。
支教时光终生铭记 余热生辉的崇高境界
2025年,圆满完成支教任务的郭老师返回了成都。那一段跨越地理与年龄的支教经历,成为了他和教育事业之间深刻而温暖的连接。
从成都到西昌,从退休到“在岗”,变的是地点和身份,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与无私奉献。他克服身体不适与艰苦环境,将先进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无私传递,为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银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崇高境界。
他不仅是学生眼中的良师,是青年教师眼中的益友,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在这个致敬师者的节日里,郭老师用他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年时光,书写了一份最为厚重的教师节献礼。他的故事,如同西昌夜晚清澈的星空,安静地闪耀,恒久地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