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行走的思政课|从西南石大到玉门油田:一场跨越千里的青春回响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1日      作者:刘杨洁雅 陈怡君 卢玥 罗朝民 曹正 汤竣熙 谢雨萱 杨川榆     编辑:团宣部     审核:张勇     浏览:[]

“课本上说早期石油工人住地窝子,但没想到这么狭小潮湿。这些实物带来的冲击比教科书更有说服力。”站在玉门西河坝窑洞遗址前,我校“玉门·能源强国”社会实践队队员、资源勘查工程2024级学生徐子航眼含热泪地感叹道。

7月中旬,由我校26名师生组成的“玉门·能源强国”社会实践队踏上甘肃玉门这片热土,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石油工业从初创求索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历程,在每处地标体悟玉门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新能源高地跨越的创新举措,在行走中完成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实践队合影

从时代印记中汲取奋进力量

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热火朝天的油田生产一线、举世瞩目的新能源发展成就,为这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一份看不完、走不尽的地图。

实践队师生深入油田一线学习

在老君庙油矿旧址,师生们伫立在中国第一口油井“老一井”碑记前,静静聆听抗战时期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先辈顶风冒雪勘探的故事。凛冽寒风中先辈们踏遍戈壁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师生们纷纷感慨:“这场寻根之旅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精神源头,加深了对‘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队师生参观老君庙油矿旧址

“这里是他‘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信念的起点。”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幅幅泛黄的影像,深情讲述王进喜在玉门贝乌五队淬炼成钢的岁月。“从前提起王进喜,我的认知只停留在大庆油田的铁人事迹,直到来了玉门我才知道,原来他的精神早已深深扎在这片戈壁热土。”地理信息科学2024级学生陈靖雯实践日志中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队员的心声。

从历史走向未来,新技术与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为这堂“大思政课”增添了时代注脚。在玉门油田岩心库,技术人员演示了如何将岩心通过扫描转化为数字模型,让“会说话”的岩心,帮油田寻找隐蔽油藏。在中国石油逸宁光伏电站,技术人员详解光伏发电如何为油田注入绿色动能,队员们亲手操作监测设备的过程中,更直观感受到清洁能源的魅力。

实践队指导教师罗朝民感慨道:“不论是新技术研发还是新能源实践,这份开拓精神正是青年最需汲取的力量!”

实践队师生参观玉门油田岩心库

用创作诠释青年担当

“玉门用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绝非绝路,而是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重生之路。”在戈壁滩上,实践队指导教师刘杨洁雅、徐鸿涛、王晨晨正在与学生一同录制“行走的思政课”视频素材,这堂师生共创共讲的思政课,将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进行展播,帮助学生坚定转业自信。

广播电视编导2023级学生谢雨萱担任了本次实践活动的视频录制负责人。对于她而言,这次实践正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社会价值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代传媒人,我们不仅要记录时代,更要传播力量。”她表示,这些视频不仅是影像资料,更是展现玉门转型发展、见证能源强国建设的窗口。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地质学2021级、考取本校的准研究生杨川榆与其他实践队员们扛起摄像机,穿梭于玉门的油田井架之间,行走在戈壁光伏矩阵之中,用镜头捕捉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和发展脉动。“虽然我们的拍摄技术可能稍显稚嫩,但镜头里饱含的真挚情感和青春视角,或许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杨川榆这样诠释着拍摄团队的创作理念。

师生共同录制“行走的思政课”视频

而这一趟玉门实践,同样让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入选项目、校庆献礼话剧《时代铁人陈建军》的采风之行收获满满。实践队师生们循着学校优秀校友、“铁人式好干部”陈建军曾经的工作轨迹,走访了他奋战过的钻井平台、攻克技术难关的实验室,与他的老同事促膝长谈,一遍遍核实细节、记录故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录音笔里的访谈记录,都成了刻画人物的鲜活注脚。

在听闻话剧主创团队中超80%都是00后大学生时,玉门油田公司工会副主席、党群工作部主任肖生科不禁动情嘱咐:“希望你们能用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咱们的年轻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石油精神——那是老一辈石油人在戈壁荒漠里点燃的信念之火,是‘跳进泥浆池’的担当,是‘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更是以西南石大杰出校友陈建军为代表的一代代石油人接力传承的精神血脉。”

校企共同开展《时代铁人陈建军》围读会

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表示,本次实践活动创新采用跨学院、多学科组队模式,汇聚了学校来自宣传部及石工院、地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的师生代表。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团队结构,能够从更丰富的视角切入,更深入地挖掘石油精神在当下的时代内涵。

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能源强国”实践队将持续组织师生前往油田等行业一线,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载体,将价值立场转化为具象实践,不断延展学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引导师生在实践中践行“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大学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能源动力、培育栋梁之才、贡献智慧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