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曦光越过山脊,大巴的低吼唤醒天府镇。地质锤轻叩岩面,“叮——叮——”,清脆声如五亿年前海浪的回响,正如那句“地层是地球构造中缓慢流动的浪”,我们站在地浪上观察着地球的时代变迁,我们的课堂也在这里开始了。
雾纱半掩,带队老师立于岩畔,手持罗盘,像一位时间的引路人,低声讲述亿万年前的潮起潮落。老师向我们细致的讲解了地质构造的现象与成因,让我们重新拾起了大一学构造地质学的各种知识。但是,课堂上讲的,书本上写的,终究没有自己亲眼所见、亲手所测、亲自所用来的印象深刻。我们伸手抚过页岩的纤薄层理,指尖掠过的是一部无声的地史;鲕粒灰岩的珠粒里,封存着远古海洋的呼吸。一滴稀盐酸落下,细密气泡翻涌,岩层仿佛再次苏醒。郑老师说,这就是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格物,致知;这一次,我们向老一辈地质人致敬,也向山川讨教。
盘山公路蜿蜒如带,老师让我们沿路观察,观察地层变化的分界线与各种构造,我们一路下行,拨开青葱的杂草,细致地丈量时间的厚度。忽然,前队一声“找到了!”——像磁石,把所有人吸向那处被断层截断的背斜。郑老师俯身指点,告诉我们此处的背斜的形成与断层构造的成因,我们细致地测量他们的倾向、倾角、走向,分析它们代表的地质含义。宏观之势与微观之纹交织,地球的力量在掌心里轰鸣。那一刻,课本上的名词有了体温,纸上的线条有了筋骨。
返程,引擎声里,我们仍在五亿年前的洋底潜游。课堂上晦涩的术语、书本上复杂的图例,如今都化成了脚下真实的岩层、额头的汗水和速写的每一条地层线。我们在实习中亲眼看到了各种地质构造,这比书上来的更加清晰,更加深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刻合而为一。
北碚之行,让我们在山河褶皱间读懂了“叁光荣、四特别”;在崎岖山路上笃定“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在每一次测绳拉紧、记录落笔时,把“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理想,深深楔进岩层,也楔进自己的青春。